每日經濟新聞 2025-08-28 09:22:28
廈門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坤新材)正申請科創板IPO。作為中國境內少數具備12英寸集成電路晶圓制造關鍵材料研發和量產能力的企業之一,恒坤新材不僅打破了12英寸集成電路關鍵材料的國外壟斷,同時公司自產光刻材料的銷售規模也達到了行業前列。
較強的研發創新實力是恒坤新材取得目前行業地位的“鑰匙”,其不僅擁有著“高光”的核心技術人員團隊,還在報告期內(2022年至2024年,下同)進行著較高且持續提升的研發投入強度。
作為集成電路行業發展的關鍵支撐,集成電路關鍵材料產業也正迎來政策支持、技術迭代、國產化等多重機遇。伴隨著此次沖擊資本市場,恒坤新材也有望加速實現“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集成電路關鍵材料本土企業”的公司愿景。
成立于2004年的恒坤新材,主要從事12英寸集成電路晶圓制造關鍵材料的研發與產業化應用,具體主要覆蓋光刻材料與前驅體材料兩大類,并根據客戶需求引進電子特氣等其他關鍵材料產品。
招股書顯示,目前恒坤新材已擁有的自產產品包括SOC、BARC、KrF光刻膠、i-Line光刻膠等光刻材料以及TEOS等前驅體材料,主要應用于先進NAND、DRAM存儲芯片與90nm技術節點及以下邏輯芯片生產制造的光刻、薄膜沉積等工藝環節。
而在現階段,中國境內12英寸集成電路用光刻材料與前驅體材料仍然由境外廠商占據主要市場份額,境內關鍵材料廠商雖然已有突破,但是尚未在先進制程領域形成大規模量產供貨局面。
經過20余年的發展,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市場研究統計,在12英寸集成電路領域,恒坤新材自產的光刻材料銷售規模已排名同行前列。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恒坤新材的自產產品已實現對日產化學、信越化學、美國杜邦、德國默克、日本合成橡膠等境外廠商同類產品的替代,恒坤新材也成為中國境內少數具備12英寸集成電路晶圓制造關鍵材料研發和量產能力的企業之一,并實現了對境內主流12英寸集成電路晶圓廠的廣泛覆蓋。
以恒坤新材自產光刻材料的主要銷售品種SOC與BARC為例,根據相關統計,恒坤新材在2023年度的SOC與BARC銷售規模均排名境內市場國產廠商首位,在業內具備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與此同時,恒坤新材已實現適配浸沒式光刻工藝BARC的量產供貨,全面助力境內集成電路先進制程的快速發展。
根據全球范圍內集成電路晶圓制造的通用工藝路線,隨著境內集成電路先進制程的快速發展,SOC與BARC在集成電路晶圓制造的必需性與重要性日益顯著。而且,在境內集成電路產業缺少EUV光刻工藝的背景下,SOC、BARC等光刻材料結合多重曝光技術和浸沒式光刻技術的靈活運用是實現先進技術節點與工藝制程突破的關鍵解決方案。
在穩定掌握現有已量產關鍵材料產品的基礎上,恒坤新材還儲備或開發了ArF光刻膠、SiARC、Top Coating、硅基和金屬基前驅體材料等關鍵材料技術,相關新產品已進入客戶驗證流程。其中,ArF浸沒式光刻膠作為12英寸集成電路晶圓制造核心制程與核心工藝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已通過驗證并小規模銷售。
截至2024年末,恒坤新材的自產產品在研發、驗證以及量供款數累計已超過百款。
從業績表現來看,2022年至2024年各年度,恒坤新材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22億元、3.68億元和5.48億元,其扣非后歸母凈利潤分別為9103.53萬元、8152.78萬元和9430.36萬元。
打破12英寸集成電路關鍵材料國外壟斷,并走到行業前列,也正是恒坤新材成長為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硬科技”企業的旅程。
招股書顯示,恒坤新材在光刻材料和前驅體材料的配方研發、生產能力、品質管控以及產品應用等方面形成了核心技術積累,而且其所掌握的核心技術及對應產品處于境內集成電路關鍵材料的領先地位,已覆蓋128層及以上3D NAND、18nm及以下DRAM存儲芯片以及7~90nm技術節點邏輯芯片,即當前境內集成電路產業的主要布局范圍。
恒坤新材還在國家戰略任務的攻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自2020年開始,恒坤新材承擔并完成多項國家專項研究任務。2023年,恒坤新材又新增聯合承接國家多部委的重要攻關任務,通過行業領先的研發能力為中國境內集成電路實現全產業鏈自主可控提供關鍵支持。
恒坤新材較強的研發創新實力,則是以其強大的人才儲備和較高的研發投入作為底氣。
招股書顯示,恒坤新材的董事、副總經理肖楠是北京大學電子與通信工程碩士畢業,擁有豐富半導體行業從業經驗。在恒坤新材的核心技術人員中,王靜和毛鴻超是材料方面專家人士,從事化工材料方面研究或工作均超過15年,截至2024年末,兩人參與研發已授權的發明專利分別達到30項和17項。
在研發投入方面,2022年至2024年各年度,恒坤新材的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3.28%、14.59%和16.17%。持續高強度的研發投入帶來的效果也顯而易見,截至2024年末,恒坤新材已取得專利授權89項,其中發明專利36項。
恒坤新材同時也獲得了一系列榮譽,公司子公司福建泓光系福建省集成電路光刻膠關鍵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重點“小巨人”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自研核心技術的壯大,也帶動了恒坤新材自產銷售收入的快速增長。恒坤新材的自產銷售收入從2022年的1.24億元上升至2024年的3.44億元,復合增長率達66.89%,自產銷售收入占比也從2022年度的38.94%逐年上升至了2024年度的63.77%。
展望未來,恒坤新材仍將面臨較大的發展機遇。
首先,集成電路關鍵材料處于整個產業鏈的上游環節,對產業發展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因此,國家高度重視集成電路關鍵材料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性的政策與規劃,為行業長期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其次,在晶圓制造產業技術升級過程中,對材料和設備的性能要求和應用需求均顯著提升,一方面,這要求行業內企業持續提升自主研發能力與創新能力,鞏固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這有利于相關企業進一步拓展下游應用和市場空間,迎來市場機遇。
此外,近年來,盡管境內集成電路產業部分關鍵材料已逐步實現國產化應用,但整體國產化水平仍然較低。而且,中國境內光刻材料產業技術發展目前仍滯后于晶圓制造工藝技術的需求,處于追趕并替代國際先進光刻材料企業的過程中。這也給了集成電路關鍵材料國產化的極大機遇。
數據也顯示,具體到恒坤新材所在的光刻材料市場和前驅體材料市場,境內市場規模未來有望呈現高速增長態勢,其增速甚至有望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市場研究,境內光刻材料整體市場規模從2019年的53.7億元增長至了2023年的121.9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22.7%,并將于2028年增長至319.2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1.2%;境內前驅體材料從2019年的24.2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54.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2.4%,并將于2028年達到179.9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7.0%。
也正是在這樣的行業高速發展背景下,恒坤新材沖擊資本市場,可謂恰逢其時。
恒坤新材此次IPO擬募集資金10.07億元,用于“集成電路前驅體二期項目”和“集成電路用先進材料項目”兩個募投項目。
恒坤新材在招股書中表示,通過本次募投項目的實施,公司將在前驅體、KrF、ArF等集成電路關鍵材料領域實現國產化,這也有助于進一步豐富公司產品矩陣,把握細分市場進入機會,實現公司的戰略發展目標。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市場研究,目前KrF光刻膠的國產化率為1%~2%左右,ArF光刻膠的國產化率不足1%,i-Line光刻膠的國產化率為10%左右。而在2024年度,恒坤新材的i-Line光刻膠銷售規模為715.19萬元,KrF光刻膠銷售規模為1352.31萬元。因此,募投項目的落地,將為恒坤新材在諸多新產品領域打開廣闊的成長空間。
文/小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