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2 17:17:38
又是一年開學季,當背著行囊的大學生踏入校園,他們的消費選擇正悄然勾勒出新一代年輕人的生活態度。職場人類學實驗室發布了《大學生消費圖鑒2025》調查報告,本次調查的有效樣本來自全國六百余位大學生。
報告顯示,其中最顯著的變化,莫過于大學生消費“三件套”升級為智能消費“五大件”,除了手機、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這三件套外,智能手表憑借貼身助手的定位,以及電動自行車憑借校園出行場景的剛性需求成功“上位”,成為00后大學生消費清單上的新標配。現如今,大學生的消費呈現出智能消費特征。
00后大學生,早已跳出“沖動消費”的標簽,將“實用”與“性價比”刻進消費選擇的核心。
調研數據顯示,近半數(48%)大學生在開學購物時秉持“實用主義”,僅購買必需物品,不追求多余功能與顏值;24%的學生屬于“性價比黨”,精打細算追求最劃算價格。兩者合計超七成,遠超追求“品質一步到位”(22%)與“新潮設計”(6%)的群體。這意味著,那些缺乏實用價值、僅靠品牌故事包裝的產品,很難在大學生市場立足。
從地域差異來看,消費風格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征。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追求新潮前沿的大學生明顯更多,而湖北、河南、陜西等中西部省份大學生則更注重實用主義。
具體來看,上海(15%)、北京(9%)等一線城市大學生對“新潮前沿”的接受度更高,更愿意為獨特設計與品牌文化買單;而湖北(56%)、河南、陜西等中西部省份的學生,實用主義占比顯著領先。值得關注的是,東部沿海的浙江省雖經濟發達,學生卻同樣擅長精打細算,性價比至上占比達23%,展現出“務實”與“經濟發達”并存的消費特質。
消費能力直接影響消費選擇。調查顯示,近9成大學生的月生活費在1000-3000元;3001-5000元月生活費的占到了6.1%;月生活費不足1000元的大學生占比4.5%;5001-10000月生活費的占0.8%;另外,還有0.5%的大學生表示月生活費在一萬元以上。
有限的生活費讓大學生不得不優先考慮“必要性”,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放棄對“情緒價值”的追求,這并不矛盾——相反,他們的情緒消費更聚焦于“真實體驗”而非“虛空敘事”。
在情緒消費選項中,“旅游/打卡”以84%的占比高居榜首,超過六成(67%)學生愿意為樂器、運動裝備、攝影器材等“興趣愛好”付費;這一比例顯著高于追星娛樂33%和潮玩手辦35%等偏向“小眾圈層”的消費。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成為許多大學生的共識,他們寧愿省下買潮玩的錢,去看一次海邊日出、逛一次古城街巷,用真實的行走與體驗填補青春記憶。
總體來看,大學生在“情緒價值”消費上更傾向于實用性和自我成長結合的方向,情緒消費不再只是即時滿足,而是逐漸轉向長期價值與社交資本積累的結合。
數碼產品毫無疑問成為了大學生的消費必備,幾乎人人都要配一臺筆記本電腦,手機也是不可或缺。
不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開學清單,如今大學生的消費“三件套”已升級為智能消費“五大件”。調研顯示,大學生心中最重要的智能消費“五大件”分別是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表手環、電動自行車。
除了智能消費“五大件”之外,智能錄音筆翻譯器、口袋旅行攝像機,也在很多00后大學生人群中十分走俏。00后大學生熱衷追求新鮮事物,智能錄音筆翻譯器,能高清錄制課堂與講座,還可實時翻譯外語資料,輔助學習與學術研究;口袋旅行攝像機小巧便攜,成為大學生隨時拍攝社團活動、校園生活Vlog的好工具,為青春留存鮮活影像。
有意思的是,另外一項00后大學生全品類消費調查數據顯示,4成的大學生將電動自行車列為重要的大件消費品。同時,衣服和化妝品也會占據00后大學生不小的開支,同樣成為了當代大學生們的“顏值消費”大項。
電動自行車成為00后大學生智能消費“五大件”之一,這背后是校園出行場景的變革,如今許多高校在郊區興建新校區,校園面積大、教學樓分散,步行耗時久、自行車費力,電動自行車的“省力便捷”優勢凸顯。加之郊區出行配套不如市區完善,電動自行車既能滿足校內通勤,也能支撐短途校外購物、聚餐,成為“校園生活神器”。
校園出行方式的巨大變化是這一現象背后的主要原因。曾經,自行車是不少大學生活的符號,但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場景被電動自行車取代。
數據顯示,74%的學生選擇了電動自行車作為校園交通工具,成為主流選擇,遠高于其他選項。相比之下,僅有37%的學生購買了自行車,而小汽車和其他類型交通工具的選擇比例更低。
從數據中還可以看出,大學生在購買電動自行車時,對多個因素表現出高度關注,其中續航、安全、外觀、價格、品牌和智能功能,均被列為關鍵考慮點。這一現象表明,消費者在選購過程中既重視車輛的性能和使用體驗,也關注其外觀設計及品牌影響力。同時,智能功能上的升級也體現了年輕消費者對科技配置的重視程度。在選購電動車時,雅迪和九號分別憑借價格力和智能體驗,受到00后大學生們的喜愛。
“年初開學時買的自行車,還不到一個月就被偷了,我被氣得步行上課了一學期。暑期兼職攢錢換了九號的電動車,不用帶鑰匙用手機就能解鎖,而且不用擔心丟車,現在充一次電能用一個多星期,感覺出行方便很多。”湖北00后大學生周洋表示,電動車讓他大學生活出行便捷很多。
九號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電動車在大學校園里使用場景廣泛,從趕早八,到穿梭校區參加活動,或是三兩好友逛街出游都可以用上。有不少學生還會給車身貼上個性貼紙和裝飾,滿足他們的“顏值剛需”,在智能化上,追求和用手機手環一樣的絲滑無感體驗,所以九號在設計、使用體驗和實用性上一直在追求更好地統一,用“聰明耐造又清新耐看”的智能電動車產品吸引了不少大學生。
在手機消費上,蘋果以62%的選擇率成為大學生群體在購買數碼產品時最受歡迎的品牌,小米和華為則緊隨其后。大學生在數碼產品品牌選擇上,集中趨勢明顯。
在智能手表等智能穿戴產品上,00后作為伴隨著互聯網和智能硬件產品成長起來的一代,對智能穿戴類產品有著很高的接受度和需求,他們甚至日漸成為了智能穿戴產品的主力軍。
智能手表是00后大學生中較為普及的產品,例如華為WATCH FIT 4系列、小米Watch S4、Apple Watch SE等,這些智能手表具備健康監測、運動模式識別、NFC功能等,能滿足大學生在健康管理、運動、便捷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大二學生楊逸說,“智能手表很多功能都很實用,比如健康監測、能夠脫離手機獨立接打電話等等。我現在帶智能手表的時間,感覺比手機時間還長,就跟我的‘貼身電子保姆’一樣,用它記錄健身、睡眠狀態,提醒我喝水、提醒我遠眺保護眼睛……感覺最懂我的,就是我手腕上的這塊表了。”
戀愛是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值青春的大學生們中,卻只有三成對戀愛有炙熱的需求。55%的受訪者抱著“無所謂,順其自然”的心態,既不焦慮脫單,也不拒絕緣分,主打“佛系等緣”,還有13%干脆“不想談戀愛”,更專注于自己的節奏。只有32%的受訪者把戀愛當“大學必修課”,愿意主動抓住心動機會。
單身的理由也很實在:“找不到合適的人”是最大阻礙,過半的人還要“大學學業為重”,把戀愛往后排;38%的人坦言“談戀愛需要花錢,經濟實力不允許”,錢包成了絆腳石;至于“家里不讓談”,僅2%的人提到,家庭束縛早已不是主要原因。
花錢上更不搞“糊涂賬”:43%的情侶選擇“不AA,但是戀愛消費輪流付”,你請吃飯我買奶茶,平衡又不生分。也有30%的受訪者認可“各付各的”,這樣反而可以讓戀愛不牽扯進前因素。僅11%會“把錢放一起花”。
在戀愛消費金額上,“每月500以下”的占比20.1%,54.1%的人覺得需要“每月501-1000元”,“每月1000-2000元”的則占21%,每個月大幾百到一兩千的戀愛花費,相對于生活費也算一筆不小的開支,更有5%的受訪者在戀愛上每月有超過2000元的高預算。
除了各種實物商品,數字虛擬消費已經是大學生們日常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消費已經成為了當代大學生們的剛需。AI消費也正在興起,數字原住民們,為成長買單的意愿強烈。
調研顯示,71%的受訪大學生為工具軟件會員付費,65%買了各種影音娛樂軟件會員,還有54%購買了知識付費課程,相比較而言,只有28%會購買游戲道具。
值得注意的是,已經有25%的受訪大學生購買了付費AI工具,AI已經成為不少大學生的學習伴侶。相信隨著AI工具的進一步進化與普及,為AI付費的大學生將會進一步增加。
當代大學生們在情懷、情感與實用中權衡,用消費塑造生活。他們既信奉理性實用,追求性價比,又愿意為行走山河的體驗付出成本。
面對戀愛,雖然佛系隨緣是多數,但是戀愛起來,不喜歡AA的刻板,但又推崇禮尚往來,輪流買單。
在出行上,電動自行車開始成為新的校園消費大件;在生活上,智能手表手環成為大學生的貼身助理。更重要的是,大多是數字原住民的這一代大學生們,樂于為知識付費,開始探索AI工具。他們中的許多人,消費觀不再被空洞的故事左右,而是回歸自我——為自我成長和真實體驗買單。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